在看有些电视剧的时候,古代城门看上去都好像往内开。可是如果往外开的话,攻城时攻击方就只能拉门而不是推门了,这样难度就会上升好多,而且冲车的效率也会降低,对守方有利。那为什么守方不把城门往外开呢?
如果是因为有利于防御的话不是应该朝外开更好么,因为我看到进攻时多是对城墙进行撞击的这样来说不是对外开的话比较不容易被撞开么?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两种不同的开门方式,是由于目的不同而已,并非是因为古时候落伍。那么,这种城门往里开的方式,有什么功用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和现代不同,现代社会里,和平是主旋律,但古代则恰恰相反,是完全以战争为主流——只要谁的实力强大,谁就会去攻打弱小的一方,以获得更大的权力。
因此,古时候的战争一直都是不间断的,而那个时候又由于军事科技和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非常落后,不但攻击方式非常落后,只能基本全靠人力,就连防御措施,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简陋,而城门的设计,就是一种防御措施。
但是也不得不说,这种防御的设计措施在当时还是非常有效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整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重要防御底线。一旦一个城池的城门被攻破,那基本就代表此座城池被攻克了。
正是因为这一点,设计者在设计城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防御能力,并将一切设计的重心都放在了如何提高防御措施上。
而为了再次提升城门的防御能力,当城门被关上的时候,城门后面还会加上一道木桩,以确保城门不会被外面用蛮力撞破,提升城门的稳固能力。
那么,为何城门会往里开呢?其实,前面就已经有关于它的答案了——提升防御能力。
古代战争虽然以肉搏战为主,但是也已经有了弓箭、投石车等中远距离的攻击武器。试想一下,如果城门是往外开的,那么当外敌入侵,士兵关门的时候,就势必会有空隙要承受敌人的远距离攻击。
而这个时候,关门的士兵并没有任何防御措施,一旦被攻击,很容易就会丢了性命。且不说丢了性命,即使是受伤,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关门的速度,若是敌人此时追了过来,进入城门里,那么整个城池都会陷入一片火海。
而且这种动辄就会丧命的工作,又有几个士兵愿意做呢?
相反的是,如果是城门向里面打开的话,要想将城门关上,完全可以让士兵在城门后面一起推门,不但有厚实的城门作为防护盾保护士兵安全,还能提高关门的效率。
这个时候,即使有敌人跑到城门附近,想要突破进来,也完全可以在门口放置一些粗木棍来阻挡敌人前行。
当然,城门往里开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提升防御能力,不过,这么做同时还有其他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能够保护城门,其实这个原因说白了,也是为了提升城门的防御能力。
要知道,古代的城门都是木质的,而如果将城门往外开,就会将城门暴露在天空下,而如果这种木质城门被雨水长期腐蚀,就会造成损坏,一旦损坏,不更换的话就会极大影响城门的防御能力;如果更换,那就会耗时耗力,甚至可能造成在更换城门的时候被敌人入侵,严重威胁到城池的安全。
而将城门往里开,有城墙的庇护,就不会有被雨水洗刷的威胁,这样,城门得到必要的保护,提升了城门的防御能力,还省下了非常多的资源,这是一石二鸟之举。
第二点原因,则要从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说起。我国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家,因为自身的物质资源极其丰厚,因此并没有强烈的扩张野心,相反,还会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族非常包容,以彰显自身的大国地位。
正是在这种文化之下,我国才会经常与外邦进行外交活动,外邦人经常来我国朝拜。而城门往内开,就很好地与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相映衬,使外邦人感受中华民族的包容之心。
这种往里开的城门姿势,就像是在对外邦人敞开怀抱,要去拥抱外邦人,大国之气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出来。
可见,城门的设计者可真的是下了苦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