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处,有一座原汁原味的清朝官式建筑群,被河南的百姓们称为“河南小故宫”。
这是一座道观,但却不祭祀太上老君等道教诸神,而且首任道长原来是雍正皇叔,可见绝非普通的道观。
单檐歇山顶的山门,覆盖蓝色琉璃瓦,木质外檐色彩鲜艳。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山门的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是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这就是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嘉应观,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可以说是早在清朝就设立的“黄委会”。
御碑亭位于前院正中。远观“御碑亭”伞型圆顶,金黄色琉璃瓦覆顶,非常像清朝皇帝的帽子,可见雍正皇帝多么重视嘉应观,把头上的“皇冠”都放到了这里。
是呀,黄河宁,天下平。据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在武陟以下共决口1549次,其中康熙末年至雍正元年,黄河4次在武陟决口。
康熙皇帝曾由衷感叹:“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所以,雍正登基后不惜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造了这座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嘉应观,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
御碑亭里高大的铜碑,24条龙缠绕其间,象征着一年24个节气。碑文也是雍正皇帝亲笔御书,盖有“雍正御笔之玺”。
禹王阁里供奉着大禹、河神、风神、雨神等24位自然神,如今这里依然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嘉应观就像耸立在中国治理黄河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50年代初在嘉应观景区黄河大堤上修建新中国第一个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工程“人民胜利渠”时,办公室也是设在嘉应观里。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了人民胜利渠,并在这次视察途中,做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
嘉应观,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黄河文化的瑰宝,是治理黄河的博物馆,堪称“万里黄河第一观”。
【版权声明】本图文版权归三姐姐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