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专家说,玩游戏都是玩物丧志,对学习没有任何的帮助。
最近,在《原神》开了3.0以后,寻找并帮助散落须弥各地的兰那罗,成为每天上线的功课之一。要知道,目前米哈游一共制作了76个兰那罗,如果想不看攻略就全部找到的话,着实是要花费不少精力。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小细节,这帮看起来十分可爱的兰那罗,居然表情没有任何的变化!要知道,游戏里哪怕是派蒙这样的应急食材……哦不对,哪怕是丘丘人这样的怪物,多少也是有点表情变化的。那么,为什么偏偏是看起来可爱无比的兰那罗,却永远都是同一副表情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将游戏镜头拉近以后,突然发现兰那罗的面部表情似乎有点奇怪:眼睛和嘴巴似乎并不是对称的,特别是嘴巴还有类似古代书法的粗细变化——等一等,我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联想到须弥世界的设计,大量参考了古代印度和中东地区的文化,我去检索了阿拉伯文和印地语文字。
果然,在阿拉伯文字当中,我看到了一个极为眼熟的家伙:
不得不说,米哈游这次确实有点东西,愣是能把“文化”写在了脸上!那么问题又来了,在兰那罗的身上,会不会还藏有其他的秘密呢?
从兰那罗到那菈,须弥究竟藏着啥?
考虑到自己并非印度语或阿拉伯语文化专家,我首先去检索了“兰那罗”以及其英文“Aranara”。但很遗憾,如果仅从这个词语来说,没有直接得到太多有意义的答案。但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注意到兰那罗的这个英文名字后半部分“nara”,似乎就是平时用来称呼旅行者的“那菈”?
以此为线索,我继续检索了有关“nara”的资料,发现这是一个源自梵文的词语,意为“男人”,或用于指代全体人类。从这一点来说,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原神》当中的兰那罗,喜欢叫人类为“那菈”的原因。
此时我又注意到,““森林书”系列任务英文“Aranyaka”,与“兰那罗Aranara”的拼写方式高度相似。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检索“Aranyaka”后惊喜地发现:在现实中,一种由古代梵文写就的古印度文献,英文名正是“Aranyaka”,且中文译名则为“森林书”。
根据学界说法,《森林书》是古代婆罗门教隐居学者的宗教著作,具有很高的哲学、历史学研究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森林书》是婆罗门教用于诠释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的重要作品,与《森林书》具有同样功能和价值的作品还有《梵书》、《奥义书》,主要对应婆罗门教的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
有趣的是,在寻找与吠陀本集有关的资料时,我还特别注意到“吠陀(Veda)”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韦陀经》,而“吠陀”的本意正是“知识”,完美契合了须弥作为“知识之国”的含义。此外,兰那罗将“死域”称之为“无留陀(Marana)”,正源于梵语中的“死”。
最长的支线任务,森林书竟然如此有文化?
在《原神》3.0当中,被旅行者们戏称为比主线还长的“森林书”系列任务中,身为旅行者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收集散落各地的三本森林书《吉祥具书》、《正法炬书》、《水天供书》。根据米哈游在米游社公开的资料显示,这三本书的英文为Vimana Agama、Agnihotra Sutra、Varuna Gatha。
这里需要分别说下,《吉祥具书》的Vimana源自古代印度史诗中常出现的“维摩那”,一种能够飞行的双轮战车(有时也是飞行堡垒)。例如在古印度著作《摩诃婆罗多》当中,就有“俱吠罗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天火,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至于Agama,则是古代婆罗门教的一种经书,意为“传承”。
再说说《正法炬书》,Agnihotra是古代印度宗教当中的一种“火祭”仪式,后来被多个宗教所继承。根据记载,Agnihotra会在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向三圣火(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当中投入贡品,有着“保存太阳”的寓意。Sutra同样源于梵文,意为“箴言,格言,经”。
最后是《水天供书》,与前两本类似的是,后部分“Gatha”也是类似“史诗”的含义。重点是“Varuna”,其常见中文翻译为“伐楼拿”,在印度教中是掌管法律、秩序、阴间的天神,同时也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或许这就是为何“Varuna”被翻译成“水天供”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设计来说,《森林书》系列任务倒也完美诠释了剧情中的含义,也即“记忆、知识便是力量”的设定。而在现实世界中,古代印度和中东地区作为链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也确实对知识极为重视。强如璀璨的华夏文明,古时代也常常会与那里的人民互通有无,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便是玄奘西行取经。
至于在《原神》的后续版本当中,米哈游能否再加入更多与之类似的文化设计,我们不妨一起拭目以待!
这里是游戏BUG姬,每天为你带来主机圈、网游圈、电竞圈有价值的深度内容和更犀利的吐槽。如果你觉得还不错,请关注我!谢谢你这么好看,还愿意读我的文章。